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学术交流学术交流
针刀治疗女性痛经详解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23-10-09 06:30:27 阅读次数:238


龙川两渡河医 2023-09-20 17:51 发表于广东

      凡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出现下腹疼痛或其他不适,影响工作及生活者,称为痛经。痛经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前者是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后者是指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致的痛经。本节主要叙述原发性痛经。图片


相关解剖
 一、子宫的形态和结构组织
1、子宫体
子宫体:主要由平滑肌组成,由外向内为浆膜、肌层及黏膜(即内膜)三层。
黏膜:又分功能层与基底层两部分。青春期开始,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增殖、分泌及脱落),形成月经来潮。而基底层无周期性变化。
肌层:子宫肌层为最厚的一层,非孕时只有0.8cm厚;妊娠后肌纤维增生,子宫壁增厚,可达2~2.5cm。分为内、中、外三层。
浆膜层:子宫浆膜层是覆盖在子宫表面的腹膜。它紧紧覆盖宫底及宫体,在前方相当于峡部下界处折向膀胱,形成子宫膀胱皱襞。
2、子宫颈
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偶有平滑肌纤维和弹力纤维。
子官颈管内膜含有许多腺体,能分泌黏液,呈碱性,形成子宫颈管内的黏液栓,能将子宫腔与外界隔开。
子宫颈管内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上皮,宫颈阴道部上皮与阴道上皮相同,均为复层鳞状上皮,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图片

二、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卵巢为女子的性腺,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性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生育年龄的妇女,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外,卵巢每个月都有一次周期性变化,即卵泡发育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和黄体萎缩。
1、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未发育的卵泡,称为始基卵泡。每一始基卵泡中含有一个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棱形或扁平细胞包绕。始基卵泡在胎儿时期即形成,在新生儿卵巢内大约有10 万个以上的始基卵泡,但在妇女的一生中,仅有数百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退化。
      临近青春期及青春期后,在丘脑下部及脑垂体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始基卵泡开始发育。其内的卵母细胞增大,其周围的梭形细胞变为方形,并由单层变为复层,胞浆中出现颗粒,故称为颗粒细胞。颗粒细胞增生很快,卵母细胞最后被多层无血管的颗粒细胞群所围绕,并可出现含有液体的空腔,这时卵泡细胞周围的间质细胞亦环绕卵泡排列,并逐渐增厚形成两层卵泡膜即卵泡内膜及卵泡外膜。这时的卵泡称为生长卵泡。
       在上述许多生长卵泡中,每一月经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继续发育成熟,成为成熟卵泡。成熟卵泡的体积显著增大,颗粒细胞层内侧液体逐渐增多,空腔亦随着增大,卵细胞移向一侧。成熟卵泡直径可达100~200μm,其结构从外向里依次为:
1.卵泡外膜为致密的卵巢间质组织,与卵巢间质无明显界线。
2.卵泡内膜本层血管丰富,细胞呈多边形,较颗粒细胞为大,这种细胞亦从卵巢皮质层的问质细胞衍化而来。
3.颗粒细胞本层内无血管存在,其营养来自外围的卵泡内膜,细胞呈立方形。在颗粒细胞层与卵泡内膜层间有一基底膜。卵泡腔腔内充满清澈的卵泡液。卵丘突出于卵泡腔,卵细胞深藏其中,形成卵丘。
      放射冠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由于呈放射状排列,由此得名。在放射冠与卵细胞之间还有一层很薄的透明膜,叫做透明带(图2-6)。在临近排卵前,卵丘中的颗粒细胞排列疏松,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尚有透明带、放射冠及一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
图片
2、排卵
      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卵泡逐渐向卵巢表面移行并向外突出。当突起于卵巢表面的卵泡完全成熟时,可在B型超声波下显示为13~25mm左右直径,卵泡膜和与之相贴近的卵巢包膜逐渐被卵泡腋中听含之水解酶所分解而破裂,卵泡液流出。而卵泡液中所言之前列腺素则促使卵泡周围的纤维状组织轻轻收缩,卵母细胞及其周围之卵丘一起被慢慢挤出,称之为排卵。排出的卵细胞,称为卵子。
       排卵一般发生在28天月经周期的中间,或月经前14天左右。卵子可由两个卵巢轮流排出,亦可由一个卵巢连续排出。卵子排出后,可经输卵管的“拾卵”作用而进入输卵管。此时如与精子相遇可受精成为受精卵,否则卵细胞可被吸收或自行退化。
3、黄体形成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腔内,凝成血块,称为血体。卵泡壁的破口很快由纤维蛋白封闭而修复,血液被吸收,卵泡内留下的颗粒细胞变大,胞浆内含黄色颗粒状的类脂质,称为颗粒黄体细胞。此时,血体变成黄体。与此同时,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伸入黄体中心,形成间隔,使黄体呈花瓣状。卵泡内膜细胞亦伸入黄体皱襞之间,并呈相似的变化,称为卵泡膜黄体细胞(图2—7)。排卵后7~8天(即月经周期的第22~23天),黄体发育到最高峰,称为成熟黄体。此时它的直径可达2~3厘米,色黄,突起于卵巢表面。
4、黄体萎缩
      如卵子未受精,在排卵后9~10天黄体开始萎缩,细胞变性,黄色消退。一般黄体的寿命为12~16 天,平均为14 天。黄体萎缩后,性激素分泌量下降,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前一周期的黄体需经过8~10周后,细胞变性被吸收,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为白体。
三、血管、淋巴及神经
 1、血管
      女性内外生殖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内动脉,各动脉均有同名静脉伴行。并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互相吻合,故盆腔静脉感染易蔓延。
1.卵巢动脉  来自腹主动脉(左侧可来自左肾动脉,左卵巢静脉回流至左肾静脉,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卵巢动脉分布于卵巢、输卵管、子宫角,与子宫动脉上行支吻合。
2.子宫动脉  由髂内动脉分出,沿骨盆侧壁下行,直达阔韧带基底部,相当于子宫颈内口水平距子宫颈2cm处横跨输尿管而达子宫侧缘,分为上、下两支。上支分布于子宫底,卵巢及输尿管,下支分布于子宫颈、阴道上部。
3.阴道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的分支。分布于膀胱及阴道中下段,与子宫动脉下支及阴部内动脉支相吻合。
4.阴部内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分布直肠下段、肛门、会阴部、阴唇、前庭及阴蒂。
2、神经
1.外生殖器神经支配:由躯体神经(包括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支配外阴皮肤及随意肌。分布于肛门、阴蒂、阴唇及会阴。
2.内生殖器官的神经支配: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分布于子宫体、子宫颈、巢、输卵管、膀胱上部。子宫肌肉虽然受骨盆神经支配,但子宫平滑肌有自律活动,所以临床上可见下半身截瘫的产妇能自然分娩。
病因病理
      引起痛经的因素有多种,如神经精神因素,卵巢内分泌因素以及子宫因素等。  
      子宫肌肉强烈收缩,子宫血流量减少,使宫腔内压力增高而引起疼痛。子宫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也会引发剧烈的疼痛。此外,痛经还与前列腺素(PG)含量的升高有关。原发性痛经的子宫肌肉过强收缩与PGF2a大量释放有关。原发痛经妇女的经血和子宫内膜中PG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增多,严重痛经患者宫内膜中PG含量比正常人高10多倍。PGF2a 活性明显增加,引起子宫过强收缩,导致痛经,尤其在经期初36小时内。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的PG经子宫肌与阴道壁血管、淋巴管被吸收进入血液,引起胃肠泌尿道和血管平滑肌的收缩,而产生一系列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晕厥等。PG活性丧失后,症状消失。
      其他因素还有血管加压素、子宫神经与神经递质等内分泌物质有关。 
       针刀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电生理线路功能紊乱,引起人体内生化成份的改变所致。
临床表现
     下腹疼痛是痛经的主要症状,疼痛常于经前数小时开始,逐渐或迅速加剧,呈阵发性绞痛、痉挛性、瘀血性或进行性加重,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2~3天后缓解,严重者疼痛可放射到外阴、肛门、腰骶部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烦躁、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经期腹痛的症状及盆腔检查诊断一般不难。检查时应注意盆腔内有无器质性病变并作相应的辅助检查。
治疗依据的理论
     依据人体电生理线路系统的理论进行治疗。本疗法不适合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

来源:医学之家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此公众号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