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护理天地 > 专科护理专科护理
椎动脉型颈椎病,一个让你头痛的颈椎病!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19-09-10 05:44:05 阅读次数:3058

我们临床中经常遇到头疼、眩晕、记忆力减退、恶心、视物模糊、全身乏力的患者,有的病人同时还会伴有头胀、耳鸣等症状。

遇到此类患者,结合颈椎各种影像检查,一般我们经常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多数情况下会伴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及交感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所以也可诊断为或混合型颈椎病。下面我们就椎动脉型颈椎病简要了解一下。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眩晕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


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不伴意识障碍。部分病人有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病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


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


头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在发病时,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因为椎动脉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少数病人有痛觉过敏,摸及头部即感疼痛明显。


另外,副神经周围支配的斜方肌痉挛,而从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经支受到挤压诱发临床症状。疼痛呈持续性,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甚至数日。往往在晨起、头部活动、乘车颠簸时出现或加重


突然摔倒

是本型特有的症状。有的在眩晕剧烈或颈部活动时发生,病人可突然感到四肢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但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来。这种症状与头部突然活动或姿势改变有关。这有别于其他脑血管疾病。


 

容易出现的误诊情况

高血压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作时还有一个特点: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严重者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椎动脉血管壁上攀附着交感神经,当椎动脉受到压迫、刺激时,攀附在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受累,交感神经支配膈肌的“膈支”受累,就会拿引起膈肌痉挛,从而导致恶心、呕吐。同样,交感神经的“心支”受累,还会引起心慌、心悸,甚至出现一过性的心肌缺血。由于椎动脉的痉挛,血流受阻,还会导致血压一定程度的升高。所以很多人以为是“血压高”引起的头晕。有些医生也会拿错误地当作“高血压病”治疗。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本身的诊断存在争议,又由于解剖和生理病理原因,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在病因及临床表现上有很多交叉之处,这就给临床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鉴别造成了困难。


首先,在临床表现上椎动脉型侧重的是血管受压、供血不足的症候,交感型则表现为交感兴奋或抑制的症状,患者出现不同节段交感神经反射症状,如视觉障碍、耳鸣眼球震颤、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等复杂证候,也称Barre-Lieou症候群。这与参加反射的节后纤维的受累性质与数量密切相关。交感型颈椎病导致的不典型心绞痛即是其中特殊类型之一。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不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表现,而且还有其他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即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 如头痛、头晕、心动过速、肢体发凉等,或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加强、流泪、鼻塞等,有近1/3的患者没有颈椎病的其他症状。其次,在辅助检查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血管造影无椎动脉狭窄,以与椎动脉型椎病相鉴别。还发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这二型颈椎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是不同的,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均比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高。最后,在诊断性治疗手段上,椎动脉型需用椎动脉造影或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交感神经型需用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或颈交感神经封闭等方法有效进一步鉴别。


其他疾病

正因为颈椎病症状的复杂性、多样性,加上认识的模糊,本病经常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或内科疾病相混淆,例如高血压病、耳原性眩晕(梅尼埃病)等,从而延误诊治。这需要患者在发生严重头晕时,要到大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如果您的头晕是在头颈部活动时产生的,或与头颈部活动有关,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习,呕吐,您首先应当考虑颈椎病的可能性。


梅尼埃病

该病为内耳淋巴代谢失调,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为主征,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缓及血压低等。但其发作与大脑皮层机能失调,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波动有关,而非颈部活动所诱发,且缓解后无任何症状;发作来势迅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像颈椎病为一过性;无神经系统和脑干缺血征;发作期有规律性水平性眼球震颤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

骨刺的影响

颈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时,如椎间盘病变,可以刺激椎动脉痉挛,也可以压迫使其管腔狭窄。   


血管的变异

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管径大小是颈动脉的二分之一。约为4mm,且左右动脉相等,保证脑部正常的供血量,在病理情况下,如椎动脉受到刺激。发生痉挛或狭窄,可以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


管腔狭窄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因之动力性因素:主要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移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此种因素最为常见,多属早期轻型。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非手术方法

非手术疗法是首选,80%—90%的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好转和治愈。轻者可用颈围保护,重者则需要采用牵引疗法,一般需卧床持续牵引3—4周,再用颌—颈石膏颈部制动4—6周,有效率可达90%以上。


手术治疗

10%--20%的病人需要做减压性手术。手术疗法适用于个别久治无效或反复发作已影响工作、生活者,尤其是伴有脊神经根或脊髓受压时,手术率更高。手术可挂号神经外科与脊柱外科。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方法,一般采取前侧方入路,切除椎体侧方骨质及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达到松解椎动脉、解除压迫的目的。



 

椎动脉的解剖及病因

因为临床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外因性病变。必须先了解椎动脉的解剖: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上缘,在颈长肌和前斜角肌之间向后向上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经上6颈椎横突孔到达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内,穿寰枕后膜及硬脊膜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达延髓脑桥沟平面同对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


椎动脉在颅外行走过程中分三段:


第一段: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到达第六颈椎横突孔前。若此节段出现颈长肌及前斜角肌的病变,可能会影响到椎动脉的供血。


第二段:以第六颈椎横突孔到达第二颈椎横突孔。此段是椎动脉近乎垂直的上行,此段对椎动脉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对椎动脉的牵拉。

2.横突间肌、中斜角肌病变对其形成的刺激挤压。

3.椎体的骨质增生对椎动脉的挤压等。


第三段:从第二颈椎横突孔上缘到达枕骨大孔段。这一段是解剖最复杂的,椎动脉走行在此段形成了多个生理弯曲。


下面描述一下这一段的复杂情况:


1.第二颈椎横突孔上缘处,椎动脉形成一向外的夹角为第一弯曲,在这一段中最容易受到头下斜肌病变的影响


2.第二弯曲为椎动脉进入第一颈椎横突孔处。


3.第三弯曲是由第一颈椎横突孔上缘向内上经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内。在此对其影响的是头上斜肌、头外直肌。


4.第四弯曲则是出动脉环到达枕骨大孔处。此处对它产生影响的软组织较多,寰枕后膜、头后大直肌、小直肌等。上述这些肌肉任何一组的病变都可能引起椎动脉的挤压导致供血不足。



以上是椎动脉的走行过程中与其直接有关的软组织,但是间接因素有更多种情况:


1.引起颈椎曲度变直、反弓及错位的病变:如头夹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颈夹肌形成的对颈椎的直接牵拉。


2.颈部深层肌:如回旋肌、多裂肌、颈棘肌挛缩对单个椎体或几个椎体的牵拉导致的椎体移位。


3.远离颈椎的胸椎、腰椎骨盆等处病变及下肢的不等长,导致的人体整体力线的偏移,对椎动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颈交感神经:椎动脉的收缩功能受颈交感神经支配,椎体的移位及软组织病变刺激均可引起颈交感神经的兴奋,所以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椎动脉出现慢性持续性痉挛,亦可引起供血量减少。


5.当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后,单从颈椎方面分析,上颈段的深层肌损伤(主要为枕下四对小肌群)对椎动脉刺激无疑是最多见的。但不可忽略的还有枕后浅层肌群对深层肌群的影响,如浅层的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发生病变,会直接挤压、牵拉深层肌产生病变,同样可以引起椎动脉的供血不足。这也就解释了患者为何头晕、头痛会同时存在。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