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天气转凉,很多人开始出现没胃口、肚子胀、大便稀溏的情况 —— 其实这都是脾胃在 “提醒” 你该养护它啦!
脾胃可是我们身体的 “营养加工厂”,吃进去的食物全靠它转化成气血和能量。秋冬把脾胃养好了,不仅不容易感冒生病,还能为冬天储存元气,来年春天也更有精神。下面就用超简单的方法,教你从日常入手,温柔呵护脾胃~
一、饮食养脾胃:吃对了比啥都强
脾胃怕凉、怕腻、怕撑,秋冬饮食跟着这 4 点吃,准没错!
1、多吃 “暖乎乎” 的食物:优先选瘦肉、鱼肉、鸡蛋、牛奶这些能补营养的,再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银耳、莲藕、百合、梨这些滋润的食材,也能缓解秋冬干燥,脾胃也爱吸。
2、避开 “伤脾元凶”:生冷的冰饮、冰淇淋,油腻的肥肉、油炸食品,辛辣的火锅、辣椒,尽量少吃,不然脾胃会 “累到罢工”。
3、多吃健脾 “小帮手”:山药、红枣、莲子、薏米、南瓜这些食材,煮粥、煲汤都合适,能帮脾胃 “加油”,促进营养吸收。
4、少食多餐不贪多:秋冬身体代谢变慢,每餐别吃太撑,七八分饱就好。可以把一天的食物分成 4-5 餐,减轻脾胃负担。
二、运动 + 按摩:给脾胃 “松松绑”
光吃还不够,适度运动能让脾胃动起来,消化更顺畅~
低强度运动就够用:秋末冬初天气舒服,散步、慢跑、打太极、练八段锦都超合适。每周动 3-4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别做太剧烈的运动,不然反而伤脾胃。
每天 2 次腹部按摩:早晚躺在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轻轻揉肚子 20 圈。不用太用力,慢慢揉就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腹胀。

三、中医外治:简单几招温养脾胃
如果脾胃比较虚,试试艾灸、拔罐这些中医方法,温和又安全~

艾灸暖脾胃:选中脘穴(肚脐往上 4 寸,大概手掌宽的距离)、足三里穴(膝盖外侧往下 3 寸,小腿骨旁边),每次艾灸 10-15 分钟,每周 2-3 次,能提升脾胃阳气,不怕凉。
拔罐通经络:针对脾俞、胃俞这些背部穴位拔罐,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脾胃功能不好引起的疲劳、没胃口。
重点穴位记一下:除了上面说的,肚脐眼(神阙穴)也很关键,平时用热水袋热敷 10 分钟,就能温阳散寒,缓解肚子凉、拉肚子。
四、3 款食疗方:在家就能做,健脾又好吃
不想复杂调理?这 3 款食疗方简单易做,全家都能吃~
1. 山药薏米芡实粥(健脾基础款)
做法:山药粉、芡实粉、薏米粉各 30 克,用热水调开,倒入白粥里一起煮 15-20 分钟,边煮边搅拌,避免糊锅。
功效:帮脾胃 “减负”,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脾胃虚弱、没胃口都能吃。
2. 陈皮三仙饮(消食解腻款)
做法:陈皮 10 克、焦山楂 15 克、炒麦芽和炒谷芽各 10 克,用沸水冲泡 10 分钟,代茶喝,每剂能冲 2-3 次。
功效:吃多了肉或者面食,觉得肚子胀、不消化?喝这个准管用。
3. 白术椒姜炖猪肚(温补进阶款)
做法:猪肚用食盐 + 白酒揉洗干净,放入泡透的糯米、陈皮粒、生姜片、捣碎的胡椒,再用纱布包 25 克白术一起塞进去,扎紧两端。加食盐、料酒和清水,炖 1 小时至软烂,猪肚切片就能吃。
功效:适合脾胃虚寒的人,平时觉得疲倦乏力、肚子怕凉、大便稀溏,吃这个能温中健胃。
五、常用健脾中成药:对症选更有效
如果脾胃不适比较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中成药,别自己随便吃哦~
健脾丸: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症状是没胃口、吃多了腹胀、大便稀溏。
归脾丸:侧重 “补气养血”,适合脾胃虚弱还伴有心慌、失眠、面色发黄、浑身乏力的人。
参苓白术散 / 丸:祛湿效果好,适合脾胃虚弱 + 体内有湿气的人,症状是大便黏马桶、身体沉重、舌苔厚腻。
补中益气丸:适合脾胃气虚、容易疲劳的人,还能改善气虚引起的腹胀、脱肛、子宫脱垂等问题。
香砂六君丸:针对脾胃虚弱 + 痰湿的人,症状是恶心、打嗝、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尤其适合经常吃生冷、油腻食物导致的脾胃不适。
秋冬养护脾胃,关键在 “温和”—— 别吃太凉、别累着、别受凉,尤其是腹部要做好保暖,避免露脐装、穿太少。坚持饮食 + 运动调理,脾胃舒服了,全身都跟着有劲~
来源:健康知识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此公众号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地址: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两渡河北二路91-1号 电话:0762-629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