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知识健康知识
现在是湿气最重的时候!身体出现这几种情况,你就要注意了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22-08-01 11:46:17    阅读次数:537

夏季潮湿闷热,容易导致人体湿热

早上起床后,你有下面这些感觉吗?

有的话,可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啦!

因为......


小贴士

伏天开启后,一年中湿气最重的时候就来了,高温和湿气双重夹击,连呼吸之间都带着湿答答的黏意,而各种疾病都可能和湿气相关


起床后的4个细节可能是湿气警报

1. 睡眠够了依旧困倦

即使睡眠时间很充分了,但起床后还总觉得很困倦、乏力、觉得头沉、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东西在裹着,懒得动弹,那么就要怀疑身体里是不是有湿气了。

2. 清晨大便总是黏黏的

便便容易粘在马桶上,或者使用手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3. 刷牙时恶心感觉有痰

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有些人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4. 晨起后小腿总是发酸发沉

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发酸、发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


舌苔十分厚腻,是因为体内湿气重吗?

图片
图片

小草莓

从中医来讲,湿有湿热和寒湿之分。

寒湿:一般喜温、喜热、怕冷。

如果舌苔发白发腻,那就是寒湿;

湿热:口干、口苦、口黏、想喝水,喝了水以后,有的不太解渴,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症状。

如果舌苔腻、黄,有的时候看着很厚,那这就是湿热。


有湿气应该怎么办呢?   

图片
图片

多加冰

要防止湿气侵袭,人体必须将外湿拒之体外,还需防止湿自内生。 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胃虚弱、水湿停聚所致,通俗来说,如大量吃生冷食物等。

湿热患者:可以用生薏米煮粥祛湿,加红小豆效果也不错。

寒湿患者:需要把薏米炒熟,在炒薏米时要注意,要先将薏米放到锅里,用小火炒制,薏米表面变成微黄就可以用来熬粥了,对于寒湿的人来讲,不建议加红小豆。

还可以用荷叶泡水或煮粥,可以利湿、减肥。

同时,要清淡饮食,劲往一处使,不能一边破坏一边补,比如一边吃红豆薏米,一边喝冰水;还要规律生活;该出汗的时候要出点汗,要综合去调理。


从头到脚的祛湿方

头>>

洗澡洗头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头发还湿着时不要直接入睡。

口>>

别为了贪凉一次性吃太多生冷食物,减少暴饮暴食的机会,远离太过油腻的食物。

少喝或不喝酒,尽量不要酗酒或一次喝得酩酊大醉。

躯体>>

坚持运动可有效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湿气排出。

建议大家平时动起来,推荐跑步、健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适当排汗可加速机体“排湿”。

臀>>

久坐也是运动少的“隐形”表现,长期坐着不动,机体代谢就会变慢,运化能力随之受到影响,容易招来湿气,因此要改掉久坐的习惯。

劳动、休息时要尽量避开水湿之处,尤其是老年人,在外走累了,也尽量别坐潮湿的木椅木凳等。

脚>>

下雨天减少外出,不慎淋雨及时更换衣物,鞋子湿了就不要连续两天穿同一双,同时要将湿的鞋子充分晾晒。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房间干燥;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打开风扇、空调等保持空气流通。


注意这些让身体变“湿”坏习惯

1. 偏好肥甘厚味

肥甘厚味是指辛辣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

中医认为,过食油腻食物会伤害脾胃,降低运化能力,从而影响对营养的正常吸收。

2. 常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会导致消化不良,进而使机体出现积食和便秘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到人体内毒素和湿气的排出。

所以,常暴饮暴食的人多是大腹便便,这种体型就是湿气重的外在表现。

3. 贪凉喜冷

从中医角度讲,贪吃冷饮虽然一时满足了口欲,对身体却可能有潜在伤害。

一是寒凉食物进入体内后会导致出现湿气,二是如果身体本来就有湿气,再吃寒凉食物可能会影响代谢,使湿气更难排出。

4. 常熬夜

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肝脏会继续工作代谢,得不到休息。

这也是为何常熬夜的人会有头昏脑胀、眼睛干涩胀痛等表现,这些信号都说明体内可能已经肝胆湿热了。

5. 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瘀积的湿气就会越多。

6. 酗酒

这是使体内生湿和加重湿气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讲,酒可以助湿邪入侵。

对有“内湿”的人来说,除了改掉上述这些坏习惯,平时还可以在饮食上多注意。

四季皆宜的健脾利湿食物有:山药、薏米、白扁豆、红小豆、莲子等。湿热季节可以多吃豆类(尤其是绿豆),冬瓜、荷叶也是清热除湿的佳品。

此外,煲汤时可以加入适量健脾利湿的中药,如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等

来源:CCTV生活圈、高质量生活之家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